大概是从这个世纪初起,印着各式花纹或品牌Logo的无纺布袋开始被冠以“环保袋”的美称。它无处不在,成了支持和表达环保理念最简单方便的手段之一。
无纺布袋的走红大概要从2007年英国设计师Anya Hindmarch发布的“I’m not a plastic bag(我不是一只塑料袋)”成为爆款开始算起。这款原为限量款的精品店包袋在Sainsbury超市开放销售时,共吸引了8万人排队。而在国内,它的普及则在差不多的时间受到了政策推动:从2008年6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并开始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
及至今日,具有环保属性的被品牌方们拿来投射某种都市生活的理想状态。在这些频繁出现的广告画面中,主人公总是穿着天然材质、休闲朴素的衣衫,用来装刚买的新鲜蔬菜水果,背着它去海边度假、去公园散步、去博物馆闲逛。它们试图描述的目标人群大概带有以下特征:健康、随性、有品位,经济独立且具有环保意识,能很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
相比之下,塑料袋就总是与铺张浪费、环境污染联系在一起。在各种环保纪录片中,它们堆积在城市或农田角落,卡在海洋生物的食道里,被描述为“300 年不降解”“贻害无穷”。然而《大西洋月刊》的一位作者Noah Dillon最近撰文指出,环保袋可能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环保。他援引了2008年英国环境署(UK Environment Agency)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这份报告对比了纸袋、高密度聚乙烯包装袋(即塑料袋)、可循环聚丙烯包装袋(即通常说的无纺布包装袋)的资源消耗成本,发现如果将生产、流通、使用等各个环节考虑在内,每单次使用塑料袋的环境影响是最小的,而棉质托特包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反而最大。
具体来看,每只高密度聚乙烯包装袋单次使用的碳消耗为2公斤,纸袋要达到相同的碳效率必须使用7次再丢弃,无纺布为26次,而棉质托特包得用到327次。如果是设计师们打着“环保”名义制作的那种加入皮饰、铆钉等元素的托特包,这个数字当然就更惊人了。
然而大概很少有人能把一只托特包用到300多次。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本意倡导“理性消费”的托特包因过度生产,成了另一种形式的浪费。它们几乎就和塑料袋一样普遍了:不少零售店会在收银处提供印有Logo的免费托特包,NGO组织或商业机构喜欢把托特包作为发布会或日常推广中的赠品,一些时尚品牌则把它变成了类似“T 恤 + Logo”那样只是更换不同印花便可以季季翻新的快时尚。
事实上,无论生产或降解过程多环保,任何物品的数量如果超过所需,就会因使用效率降低造成或大或小的环境负担。美国快时尚品牌Urban Outfitters的一位设计师Dmitri Siegel在2009年的一篇文章中就提到,他的家里堆了23只来自不同机构、店铺或品牌方的托特包,很少能派上用场。
更多时尚品牌的加入也让无纺布袋的环保经济性更加降低了。华尔街日报记者Ellen Gamerman在报道 Anya Hindmarch的“托特包热”时采访到一位35岁的母亲Sarah De Belen。她原本每周会用掉三四十只塑料袋,后来花45美元在网上买了一只“I’m not a plastic bag”包,结果发现还需要11只这种容量的袋子才能满足日常购物所需,而且她也舍不得拿它来装尿布或者湿答答的鸡胸肉。
Sarah 的经历当然不是个例。在2014年市场调研机构Edelman Berland发布的一项调查中,有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最近一次购物中使用的是塑料袋而不是可循环包,而且有40%的人根本忘记了自己身上带了环保袋 。
这个关于环保袋的环保悖论再一次说明,任何概念在被市场过度消费后都可能偏离初衷。不过对于一个真心在意环保的理性消费者来说,这个选择题其实很好做:不囤包,或者把每只包用到327次后再丢弃。
以上是关于时尚的无纺布袋是否被市场过度消费的相关介绍,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无纺布手提袋的相关信息,请多多关注传承无纺布袋厂,传承无纺布袋厂将给大家提供更全、更详细、更新的资讯信息。
原文链接:https://sjzchuancheng.com/faq/2016121264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评论列表